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名企推荐·焊工风采

荆楚工匠|赵宗合:从一线工人到“智造人才”


赵宗合,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工、高级技师。2016“荆楚工匠”获得者之一。

眼前的这位一米八多的北方汉子,似乎不太爱说话,但他站在那里就让人感到分外踏实。穿着一身蓝色工作服,带着电焊面罩,手持一把焊枪就开始熟练地焊接钢板。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低调务实的电焊工,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其实是一位优秀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
 
好苗子”钻劲儿十足
精益求精 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1999年,从小成长在黑龙江的赵宗合来到了武汉。经姐姐介绍,来到了武汉一冶钢构公司开始了普通电焊工的职业生涯。刚进厂的时候,赵宗合还只是一名学徒,但他一有时间就向厂里的老师傅请教,并时常主动加班磨炼自己的焊接技术。慢慢地,赵宗合的焊接水平也越来越高,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用师傅徐幼清的话来说“他当时话语少,但悟性好,能吃苦,钻劲儿比较大,我就认准他是个好苗子”。但在制造厂的生产车间,赵宗合平时只能练习平焊这种基本的焊接工艺。打定主意要培养这个“好苗子”,徐幼清就推荐赵宗合进入压力熔气公司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那里,赵宗合很快就成了车间的“一把好手”,而且他经手的产品既有完美的品质保证,且个个成型美观。
有同事曾这样说,“焊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就是把需要焊接的两块母材之间留出2毫米间隙,大部分焊工用眼睛看一下就行了,但赵宗合一定要用卡尺去量,卡准后再下手,特别的精细。很多同事都知道,只要经过赵宗合的手,那就是‘免检产品’。”
不仅在工作态度上专注务实,赵宗合还善于进行技术创意,时常琢磨焊接技术改进方法。据了解,为了攻克平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性问题,赵宗合不仅自学了相关理论书籍,还总结了一套适合本单位工程特点的焊接工艺。先后改进了埋弧自动焊的送丝机构,节省了更换焊丝的时间,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2007年开始,赵宗合先后多次参加由省里和国家举办的各种比赛,并频频获得“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11年12月,他参与设计的《焊接培训管板试件焊接气体背保护方法及装置》和《焊接培训管状试件焊接气体背保护方法及装置》两项装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他提出的技术革新,前前后后为企业创效200余万元。在印度ESSAR工程、武钢博物馆工程、武昌火车站等工程中,他焊出来的成品不仅外观成形好,还减少了焊材的使用量。如今赵宗合已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赵宗合还被保送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深造,接受本科四年制学习。

三个月苦心摸索
无数试验只为避免出现“一毫米”焊缝
 
3年前,赵宗合和他的工友们曾遇到一个关于LNG(液化天然气)储罐专用钢焊接的难题。LNG储罐专用钢是一种名叫“9%Ni钢”的特殊钢材。
在-196℃超低温下,这种钢材的低温韧性和屈服强度都优于不锈钢,便于储备运输大体积的天然气。而且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其冷加工性、焊接性、抗裂纹扩展性能均比较好,但正因为是低温用钢,所以焊接难度比较大。因为低温焊接更容易产生热裂纹,而且对杂质也更为敏感。
为了避免焊接过程中出现裂缝,赵宗合带队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先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对比国产焊材与进口焊材差别,反复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期间还专门邀请日本专家过来指导共同研究。但因为当时日本专家提供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并不适用,且基于焊接效益和焊接质量的考虑,赵宗合选择另寻更好的焊接方法。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裂纹的问题最终找到了有效的焊接解决措施,如今这项焊接技艺也被广泛应用于LNG储罐领域。“因为LNG是装天然气的,如果装载LNG(液化天然气)储罐的这艘船在海上行驶时,因为一点点裂纹的问题而发生泄漏和爆炸事件,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爆发。也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点点裂纹,可能这些裂纹只有一毫米,他们为此摸索了无数,试刀无数,并最终通过了X光、超声波的技术检验。”赵宗合的同事说。
此外,赵宗合还参与到了武汉绿地中心空中楼段的焊接设计方案的制定。据了解,该高楼整体以钢结构为主,636米高楼中段钢结构材料厚达10厘米,而且必须保证焊接面整体均匀无气泡。这么厚的钢板焊在一起,吻合面缝隙会很深,因此对于焊接工艺的要求也尤为严格。
经过研究,赵宗合他们最终决定采用双丝焊和双弧焊结合的焊接工艺,并配合适用窄间隙的焊接材料。但要真正做到不留气泡除了严格的参数设定还要靠“手感”,并保证一次性合格。“板太厚,事后发现留有气泡再返工的难度就很大。” 赵宗合有点严肃地说到。
 
能吃苦、能坚持”
企业技能传承也要后继有人
 
非遗传承需要继承人,企业技能的传承同样也要后继有人。这简简单单的“传承”二字,不仅仅意味着传承技艺,它的背后,更是一份脚踏实地匠心情怀的代际相传。
29岁的昌林叶2005年来武汉一冶钢构公司,2008年开始跟着赵宗合学技术。昌林叶说到,刚开始跟着师傅培训时,师傅教给他的就是“干这一行一定要能吃苦,能坚持”。电焊技术是个体力活,首先就是要把体力练上去,最开始练习样板,赵宗合要求他每天练习焊接8块板。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半左右,中间除去吃饭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都要蹲着练习焊接。而这一练,就是一个月。
而今,昌林叶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技师。看到徒弟自己也带出了优秀的徒弟,赵宗合的师傅徐幼清很是欣慰。“我非常高兴,一代胜一代,只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个技术还是能干出成绩的”。
但焊接工作本来就比较枯燥单调,每天都要打磨、固定、焊接、检验,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这个工作练到一个阶段,总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就会想到放弃,师傅就叫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昌林叶补充谈到。
17年过去了,从普通焊匠到武汉一冶焊培中心里的核心人物,赵宗合不仅培养了不少徒弟,如今也是焊培中心的技术研发主力,并在技能传承、技能开发、教学改革、比赛指导等领域中担任核心指导力量。
 
技工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蓝领社会地位、薪资待遇有待提高
 
现在厂子里从事电焊的工人年龄大概在18—45岁之间,好多人都不愿意做电焊工,加上现在随着智能化、机械化的普及推广,焊工领域的“青黄不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我国企业用工市场频现“蓝领技工荒”,电工、钳工、车工、焊接、制冷工等技术工人市场缺口越来越大,像赵宗合这样拥有高水平、综合型的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而之所以出现这样“技工荒”的局面,很大程度还在于蓝领工人待遇低,社会地位不受重视。
电焊工的工作,不仅工作环境艰苦,而且从事电焊工作的工人如果防御保护措施不当的话,还可能涉及到包括电焊工尘肺、电焊工电光性眼炎等在内的职业病危害。而薪资不高的问题,更是影响到整个电焊工职业群体的幸福感指数。因此在加强做好职业病防护和检查的同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电焊工薪资待遇更应该成为企业认真考虑的问题。
 
  
  “曾经的劳模,多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特点;而随着国家、社会、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学习型、知识型、技术型劳模。
 


 
(来源:湖北省总工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