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职业教育

光辉历程,潘际銮院士讲诉中国首个焊接专业的创建过程

1948年我于清华大学毕业,并留任学校机械系助教。1950年我国教育部决定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学习苏联教育制度。选定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改革样板。哈尔滨工业大学原系中长铁路所办高等学校,培养中长铁路员工及俄侨子弟。学生中大部为俄侨,少部为中国人。教师则全部为俄侨。所以学校的教育制度与苏联教育制度相似,语言相同,因此我国教育部选定哈工大为改革教育制度的基地。根据苏联援助中国的计划,我国教育部向苏联教育部门先后聘请50多位苏联专家来华担任哈工大教师。同时我国教育部下文到全国各重点大学,要求各校派遣优秀青年教师赴哈尔滨学习俄语及业务。以便回原校按苏联模式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清华大学根据自动报名学校批准的办法,1950年8月派遣了6名教师前往哈工大,他们是机械系的潘际銮、黄敦,土木系的施熙燦,电机系的邓恢煌,化工系的徐康,物理系的孙瑞璠。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俄籍教师教授俄语,强化训练,由于俄籍教师经验丰富,半年后就能熟练的听说写读俄语。此时苏联的老师陆续到校,我国教育部将全部派去的青年教师改为研究生,与苏联老师学习专业。专业的确定则采用自愿报名的办法。当时苏联派来的50几位老师中多为副教授副博士,只有一位正教授博士。当时苏联的教育制度,研究生学历教育只授予副博士学位,学历教育没有授予博士的制度,副博士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方能申请博士学位,而且有博土学位以后才能当教授,高校中一个教研室一般只有一位教授,所以苏联博土和教授很少。这位博士教授是莫斯科鲍曼工业大学的恩•恩•普罗霍洛夫教授,他是苏联著名的焊接专家。我就报名做他的研究生。所以就开始了我从事焊接专业的起点。
1952年为迎接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1952年招收19名学生学习两年制焊接专业,为此1952年初开始筹备成立焊接教研室,我被任命为焊接教硏室代理教研室主任。1952年10月14日正式成立焊接教研室,我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田锡唐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兼焊接实验室主任。在成立教研室后我和田锡唐等在苏联教授普罗霍洛夫指导下,学习研究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制定哈工大焊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则全部采用苏联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1953年决定将1950年入学六年制的学生60人定为焊接专业。同时开始举办第二届焊接研究生班和师资进修班。1954年从六年制四年级本科生中抽调3位学生,1955年从六年制四年级本科生抽调3人学习焊接。这样培养了一批焊接科学与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些人后来到全国各高等院校筹办焊接专业或担任焊接技术领导人,成为我国焊接人才的唯一主力军,哈工大成为我国焊接技术的发源地。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校派往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在3年学习完毕后均回原校工作,作为原校教育改革的带头人。但是哈工大由于工作需要,决定把我留下作为哈工大教师,清华大学也要求我按计划回清华大学工作。两校产生矛盾。此时恰好哈工大校长由陈康白改为李昌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与哈工大李昌校长前后为团中央书记,关系较好,双方达成协议,让我继续在哈工大留任两年,同时清华大学派遣12名青年教师与我同往哈工大学习焊接专业,两年后与我同时返回清华大学建立焊接专业,这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二个焊接专业。哈工大和清华大学由此培养了大批焊接专门人才和师资,他们分赴到全国各高等学校和工业单位,各高等大学也开始建立焊接专业,全国设立焊接专业的高等学校多达27个。这样培养了大批焊接专门人才,为我国工业建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际銮
2018年8月22日

 


 
 来源:中华焊接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