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职业教育

科技创新:宽容失败与重奖成功同样重要


  目前,社会各方都认为科技创新十分重要。然而,科技创新过程中没有宽容就没有创新。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经历无数失败后不断接近科学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成功很短暂,而失败是常态。科研充满风险,其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向、走哪条技术路线、如何设置具体操作环节等等,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带来“满盘皆输”的后果。但科研的失败又不同于一般的失败,这种失败具有科学价值,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途。其意义在于:一是规避了后来者的风险,二是积累了科研数据,三是为新的研究探寻方向。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科学研究的规律。 

  在艰苦而寂寞的科学研究路途上,能走到鲜花铺就的成功终点者极少,许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奖励成功者理所当然,那是对他们付出的报偿;而对于失败者,全社会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怀和敬意,他们的劳动是否得到应有尊重,这对营造创新环境十分重要。 

  奖励成功与宽容失败,是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奖励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从而起到促进创新的作用。但同样的事实是,科研人员很少是为获奖而从事科研工作。一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研究人员说,能获奖当然高兴,但如果为获奖而从事科研工作,那将十分痛苦,因为获奖是偶然的。
 
  与奖励相比,宽容失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因为奖励祗针对极少部分人,而宽容是基于所有科研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犹如设立了一道心理保护屏障,鼓励更多喜爱科研的人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同时,宽容失败可以医治科研的“浮躁病”,将科研人员从多出成绩、快出成绩中解放出来,潜心做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当前,社会的创新氛围有些畸形,一个人的成功,关乎各方面的利益,对个人,是职称、职务、收入、荣誉;对单位,是声誉、名气和更多的科研经费,个人与集体一荣俱荣。于是,现实中,我们只闻科研捷报频传,却从没听说哪项研究半路卡壳;科研人员也时时处于“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境地:好不容易争取来课题,还要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出成绩,否则,不但辜负了各方面的期待,自己的后续研究也难以为继,甚至面临还能不能端科研“饭碗”的问题。因此,科研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急功近利的心态直接相关。
 
  然而,不可否认,不敢失败的心理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科研人员。在社会的各种奖励机制不断健全之后,当前应加强“宽容机制”建设。没有宽容机制的平衡,奖励机制也可能变得“走火入魔”——这方面,韩国黄禹锡的科研造假案为我们提了醒。只有让失败和成功都变成科研的常态,科研工作才能健康发展。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