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名企推荐·焊工风采

“中国制造”面临缺“人”造的困境

从经济发达地区到制造业密集省份,进而蔓延到全国的“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已经70多岁了,能不能获奖无所谓。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希望向青年们说一句:有谁想跟我学技术,就到鞍山来找我,一准儿教!”在前不久结束的“CCTV2007劳动榜样”录制现场,被参赛选手尊称为“老爷子”的解明远借机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

  “解老爷子快成‘祥林嫂’了,不论走到哪儿,都絮叨着招徒弟的事情。”认识解明远的人知道,这位辽宁省劳动模范、有着50多年工龄的老技工,惟恐自己的焊接绝活儿后继无人,执拗地要寻找更多的徒弟。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表明,2006年第二季度,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依然是“供不应求”。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倍率最高,达到了2.08、1.96和1.71,即每个高级工程师有2.08个岗位可选择,高级技师则面对1.96个岗位,高级技能人员面对1.71个岗位。

  这样一组数据,都指向一个熟悉的名词———“技工荒”。技能人才“青黄不接”

  “技工荒”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早在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比例是14%以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展开了一场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匮乏的大讨论。

  到目前为止,依然仅有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员33%的劳动者,获得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相当技能水平,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型劳动者的21%,而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则是30%以上。

  辽宁沈阳一个老牌国有企业负责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有的活儿我们厂子想接,也有设备,就是没人能干,我们缺‘人’啊!”

  从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制造业密集省份,进而推至全国的“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在面临“中国制造”缺“人”造的困境。

  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加深,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更有甚者,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乏适应技术更新、产品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多数流失的人才往往是处于关键岗位、拥有较高级别的技术工人。因此,所谓缺乏技术工人的关键,体现在缺乏真正懂技术、勇于创新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日渐门庭冷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1164万人,这种递减的趋势在近几年依然没有改善,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生源紧张、资金匮乏的困境。别让好技术失传了

  最近,乐观豁达的解明远有点儿发愁。自己辛苦汇编的三册关于焊接与切割的技术手册,涵盖了这个行业近60年的技术经验,但由于没钱出版,第三本书尚在“酝酿阶段”。

  解老爷子有个愿望:“绝不能让好技术断了。”在解明远的小册子里,不但有他的心血,更有许多已故技工的毕生经验。随着青年技工的流失,许多技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据四川一项相关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3年间,被抽查的100家企业平均每年流失技术工人2224人,占年末技术工人平均在岗人数的3%。在流失的技术工人中,关键岗位人员占19.2%;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占22.4%。

  全国焊接行业资深专家林杰认为,造成技工流失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减员增效”宽出严进而造成了年龄断层;有的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系统培训青年技工;许多青年认为当工人工作累、地位低,不愿学技术。

  然而,收入少、待遇低、激励机制匮乏,是造成技工行业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

  曾有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中工人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在技术工人这个群体里,其工资水平没能够灵活地随着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而变化,无法及时反映技术工人的稀缺程度。

  传统观念中,技术工人的身份就是工人,算不得人才。因此,其工资低、福利差、发展机会少便成为“理所当然”。

  “技能职称评定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未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林杰介绍,目前,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内部仍然没有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分配制度,以人定薪,吃“大锅饭”。在这种“平均主义”影响下,我国技术工人缺乏钻研技术的动力。同时,许多企业没有为技术工人提供上升空间,缺少对技术工人创新的奖励机制。如此情形,促成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局面。有投入才有产出

  有专家指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成熟化需要较长周期,因而不能坐等市场的转变。林杰根据几十年的从业经验计算,要培养一个专家型焊工,至少需要20万元。从初级工开始培养,技术训练、参加大赛、技能交流、提供与技术等级相适应的工资与奖金等,总之就要“舍得花钱”。

  不过,要获得足够多的技术型工人,“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林杰认为,社会上重视技能型人才的意识依然不足。企业没有认识到,充足的技术工人的存在与企业获得的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承揽高附加值工作的前提是具有相当的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企业就不可能获得生产机会。所谓的技术能力,其载体恰恰是技术工人。

  目前,中央和全国各地已开始采取措施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在辽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3年,全省开展各级青工技能培训3000余场,共有近80万名青年职工参与这一计划,先后培养青年高级工2万余人,青年技师1800余人,青年高级技师400余人。

  在深圳,2006年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该城市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达6234元,比硕士以上学历者高出1766元。

  山东下发了《关于调整高级技术工人津贴标准的通知》。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采取包括推动落实最低工资指导制度、企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加强对企业劳动定额和工时等劳动标准的管理工作、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等五项措施,旨在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收入,促进劳资和谐。

  与此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对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2004年至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与所在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对比分析等有关情况,对部分职工工资偏低、增长缓慢问题、企业效益增长而职工工资零增长或下降等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