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名企推荐·焊工风采

中国航天系统“第一把焊枪”

高凤林:技能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

    人物小档案:

    业界美誉:中国航天系统"第一把焊枪"

    技能教育背景:1980年毕业于原第七工业部下属的技工学校

    现任岗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

    荣誉: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

  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高凤林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和高凤林谈话之前,记者总在想:一个焊火箭的男人,会是怎样一种风范?当我在电话中听到他充满磁性的声音,体会其言语间流露出来的诙谐时,突然感觉:这是一个真正的北京"爷们"!

  "起初,我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跟航天结缘。"高中毕业后,高凤林考入原第七工业部下属的技工学校焊接班。刚入学时老师告诉他们,焊接这门技术,入门容易精通难,航天设备对焊接要求极高,如果有一天,你们当中的哪位能成为火箭发动机的焊工,那就是我们当中的英雄了,高凤林记住了老师的话。毕业实习的时候,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学生当中,高凤林被发动机车间的书记,工段长和组长一起看中,破格让他到专门制造火箭心脏的发动机车间工作。这令大家非常惊讶,原来是高凤林的一本实习操作笔记让工段长看出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潜力。在第一次焊接实习时,高凤林不仅在笔记本上记下操作规程,而且还记录了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师傅和同学们的操作特点。从这个时候起,工段长便记住了这个善于思考,用心感悟焊接要领的技术好苗子。

  作为一名大家耳熟能详的焊接巧匠,高凤林坦言"技能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要练好一门技术,就得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不断琢磨、不断练习。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工人的刻板印象,许多人认为工人的地位比较低下,不愿意去从事技能劳动。实际上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是以大量的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作为支撑,带动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想技能成才的人要顶住压力,坚定地走这条道路。"

  "不能觉得上了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去了技术院校就低人一等,就德国企业来说,人家5%的高层人员其中就有技能人员来支撑企业。" 谈到当前的教育体制,高凤林对于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读大专院校,毕业之后从事理论研究,而进技工院校学习技能的学生比较少,从而造成优秀的技术工人后备资源不足这一失衡现象很是忧虑,"我担心的是按目前这种筛选模式,下一代的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难以有好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