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名企推荐·焊工风采

一把焊枪展现出的非凡品格

  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李永军,一米七零的个头,四十余岁,不善言语,然而,他手握焊枪展现出的非凡能力,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只要看看他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就知道了:“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技术状元”、“全国技术能手”、“拔尖技术人才”、“技能带头人”、“创新技术标兵”、“金蓝领”、“全国优秀培训师”、“首席技师”等等。
  李永军的父母都是铁路职工。1989年初中毕业他上了技校学技术,在那里开始了自己挚爱一生的事业。
  人的命运非常奇怪,有时一个不经意的要素,却决定了一个人的走向。李永军进技校时,并不大喜欢电焊这个工种,只是考虑能有一个铁饭碗的工作而已。后来经过勤学苦练,到技校毕业考试时,全班44人中,只有8个人拿上了5级工资格,李永军就是其中一员。
  李永军在电焊技术上的第二次提升,与一个人相关,这个人叫苏贵祥。
  1992年,李永军从武昌车辆厂技校毕业,来到西安三桥车辆厂,分配到罐一车间。进厂一年后,厂里进行焊工比赛,车间推荐李永军参赛。对于年轻的李永军来说,还是感到了压力,他的竞争对手个个是强手,大都是厂里的老师傅。那次比赛,他竟然拿到了第二名,这给李永军带来了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也正是这次的出色表现,使焊接实验室主任苏贵祥留意上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那时,焊接实验室苏主任正需要一个助手,厂里也同意调个人过去。苏贵祥看上李永军,经过几番周折,最终,李永军如愿以偿,来到了焊接实验室。在这儿他接触到各种焊接技术,比如气体保护焊、氩弧焊、埋弧焊、气焊气割等,还通过无损检测、拉抻实验、弯曲实验、冲击实验来检测。这些,大大拓展了焊接技术领域,他获得了专业认可和技术提升。苏主任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热情努力,包括他的人格和处事方式,都成为李永军的榜样,也都在暗暗影响着他的成长。李永军尊敬师傅、苦练技艺。多少年过去了,苏主任已经退休,至今,师徒两个还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
  焊接是项体力活,更是项技术活。每个焊接成品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考核。焊接工作极为辛苦,很多年轻人学了许多理论知识却吃不了苦,畏惧实际操作,导致焊接操作技术和经验缺失。另一方面,经验扎实的老焊工拥有熟练的技术技能,但对新工艺缺少接触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新产品需要。李永军所担任的培训师,不仅需要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所以李永军是焊接师傅们与焊接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忙忙碌碌地穿行于实验室和厂房工地。一年培训六七批人员,将近400多人,再加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他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标准8小时工时,周末也因为工作太忙而很少休息。不能按时回家是李永军生活的常态。
  工作忙的时候他甚至加班到凌晨3点。他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记录:一天用掉5箱焊条,重达100多公斤!以至于工作结束时,握焊板的手由于长时间用力,五指无法伸开,竟死死地僵硬在焊枪把上。李永军伸出手来,他粗粝的手布满斑斑点点,因为高温操作,他要无数次忍受被烫伤的疼痛。平日,即使空气再闷热,气温再高,他工作起来也要穿上厚厚的工作服。即使有这样的预防保护,被烫伤也成为家常便饭。还有眼睛,燃烧的焊条所散射出来的刺眼火光,常常晃眼,眼睛动不动就受伤。为了能继续工作,他只能依靠麻药般的眼药水。眼药水蜇刺的疼痛像万箭穿心,让人难以忍受。他说,有时眼睛痛苦得他都想将眼珠抠出来。
  这些苦,李永军从不跟家人提及。他和爱人刚谈对象那会儿,妻子只知道他在车辆厂上班,却不知道他干的是什么活儿。有一天,李永军加班时间太久,一直没回家,妻子有点担心,便径直寻到厂里,到了他上班的车间,转了几圈,她才看到一个在浑浊的烟雾中,蹲在地上拿着焊钳低头干活的男人背影,那就是自己心爱的丈夫!妻子的眼泪夺眶而出!
  妻子觉得丈夫成年累月地劳累,看到他身上不断增多的旧痕新伤,又打心里为他焊接工作的辛苦抱屈。很多有技术的人去加拿大、澳大利亚移民了,妻子也有了想法,而李永军则毫不犹豫地继续选择留在车辆厂。
  李永军说,人活在世上,不光为钱,还有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焊接这个工作,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体现,这是钱买不来的。李永军从心底觉得自己的人生与焊接连在一起,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之相关。
  与妻子谈话持续了许久,最终妻子同意了他的选择。在焊接领域李永军已是难得的技术人才,但他的月薪也不过三千多元,碰到发工资发奖金的时候,李永军便会开心地把钱悉数交给妻子。在经济收入上,李永军天天加班也没有妻子挣得多。李永军非常坦然,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当初妻子待业在家时,李永军拼命干活补贴家用。现在妻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收入,他也轻松了许多。
  李永军是个单纯的人,是个用单纯的信念生活和工作的人。他知足于现在的生活,却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他觉得自己在焊接上,还有没拿下的堡垒。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钢铁本性,踏踏实实地走在自己焊接技术的发展道路上。




(来源:《中国职工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