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焊接动态

【理事单位】 武 重:黎 明 之 锤


  佛祖岭听起来就是很有福气的地方,一个崭新、安静、远离俗世的地方。2010年11月25日,当我们参观这里,武重—这返老还童的大哥又已3岁了。

  武汉长江二桥南侧,中北路147号,在过去的49年中,一直属于武重(武汉人对武汉重型机床厂的最有感情的老牌简称)的领地。如今,它改姓上海复地,并且在2007年的首场土地拍卖中,创下了武汉市“新地王”的记录。

  在这块武重人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创造了中国重型机床领域若干辉煌记忆的土地上,正在崛起一片高档住宅楼,单价每平方米1.4万元。

  但颇具怀旧和复古意味的是,武重部分老厂房、烟囱、红砖墙、火车头、铁轨都将被保留,厂房也将被改造成售楼中心,并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高尚住宅区的一大卖点,疑似武汉住宅版的798。

49年

  大多武汉人都知道武重。它的确是“重”,一台机床可承重600吨,一个厂曾养活了3万人,一个食堂万人就餐,一个迁徙梦做了8年……在从洪山广场到青鱼嘴三站路的地段内,打造出的新中国工业基础、“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武汉重型机床厂,就在这里度过了49年的岁月。一度,除了公交报站员会提醒乘客“武重”到了时,一般人几乎将它遗忘。巨型国企在改革中所经历的一切酸楚和阵痛,武重饱尝了个够。

  2007年底,这只工业大象终于开始挪动庞大的身躯—从青鱼嘴到佛祖岭,26公里—向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

  它有52年的历史—1958年9月13日,在武昌东湖和沙湖之间,武重诞生。武重选址武汉的背后,有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国情背景,也体现了国家重工业化的战略—当时,北京、沈阳、齐齐哈尔、济南等地均布局了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但作为战略要塞的中部,亟需一个大家伙来“镇守”。在对湖南、湖北的多重权衡下,九省通衢的武汉最终成了赢家。

  1953年开始筹备,5年后才开张,可见决策之审慎。“这是对新中国工业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事,当时的定位就是********、********!”武重有关人士评价说。

  第一任厂长史梓明(后任职于外交部)的任命书由周恩来亲笔签署。他是由江西地委专员调任的,因此武重的级别是“正专级”,当时在本地仅次于武钢。

  少年武重打上了浓重的“苏联老大哥”的烙印,现存的7层楼高的厂房,其设计施工和中途扩建,都由苏联援建组完成。

  从那时直到往后的三十余年,都是武重的光辉岁月。现任政工部副部长的胡建武,在这里从每月拿38.4元的工人干起,中间经历了上大学、数次竞聘上岗、提干,直到现在头生华发。八旬老干部鞠毓春清楚地记得,建厂伊始,最多一天接待了8批外宾,来过的外国元首不胜枚举。

  武重老工人、省劳模陈明星,17岁从农村招考进武重,到2008年初退休,为武重效力了36年。这个身材高大、手掌宽厚、关节粗糙的产业工人,常抡24磅重的大锤挥汗如雨。直到1997年,他才收起了大锤—因为技术的进步,大锤已逐渐被先进工具所替代。

重生

  作为新中国重型机床国家队的领军者,武重先后为我国机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交通、化工等行业提供了万余台重大设备,并向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国家出口,产品填补了多项亚洲空白,曾被誉为机床业的“亚洲明珠”。

  1990年代,这颗明珠开始黯淡。中国机床行业进入低谷,加上武重自身沉重的负担和落后的经营体制,它坐上了长达10年的“下滑梯”。1991年,武重首次历史性亏损千余万元,1996年亏损近2000万元。

  “几年前,武汉市民甚至一度以为武重消失了。以前有外地客户要到武重,出租车司机却说,武重已经不存在了。1999年,我女儿学校的老师在讲改制问题时说,像武重这样的老企业,现在已经破产了。”武重党委书记饶泽生深有感触。

  当时的一句玩笑表现了武重的窘境: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武重人在新加坡,说的就是武重人才严重外流的情形。

  1996年,中国国企改革如火如荼。13年间由工人做到副厂长的陈国新出任厂长,42岁。陈国新被寄予厚望。

  “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这是很多人对国企的一句调侃,武重亦不例外。武重花了六年多时间,才把中小学、医院、房产公司、居委会等社会机构剥离出去。

  2000年,武重开始竞聘上岗,员工由七千多减到三千多。当年,它还成为全国首批108家债转股的企业—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3.82亿元的债转股,使其负债率下降了32.68个百分点。2002年,武重正式改制为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改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今天在武重一侧矗立的东沙大厦,就是当初为筹下岗员工安置费用、被迫卖地200亩的产物。

  理顺内部机制后,巨无霸武重开始发力。2000年,武重盈利125万—这个不足为道的数字对武重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表明它已走出了多年的困境。

  2006年,武重以2.75亿元回购了被出让的股份,并撤销了武汉武重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至此,它又变回由武汉市国资委百分之百控股的国企。

  这一年,武重获得“中国名牌”等荣誉,董事长、总经理陈国新获得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提名。陈国新说,下一步还要“撑杆跳”,力争实现销售10亿元。三峡工程、神舟五号飞船、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大工程中,也都有武重的身影。

  武重集团总工程师桂林说:“我们上天(载人航天)入地(核潜艇),无所不能。我们是做机床的机床厂,说白了就是我国大型项目所需机械设备的母床生产单位。”

  在武重参观时,我们看到,5米宽的待加工零件可绽放出钻石般的光芒。桂林说:“不要小看大块头的加工智慧。工作台承重可达800吨,但加工精度是千分之一毫米,全部数控,细微的差别肉眼看不见。”

  在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中,高精度的“大块头”加工能力,使武重人频频出场显露手艺。

  2007年4月,为完成钱学森规划的最后一个风洞实验室,武重人曾远赴四川竞标。结果仅半天时间,他们就拿到了这个异常难得的标书。

  “谈判时,6个将军、十多个大校在我对面坐着。他们是通过网络找到武重的,我们临时接到任务,只带了两个技术人员过去。”当时带队赴川的武重集团副总经理张贺打趣说,5个单位参加竞标,武重人“看了半天才看明白图纸”,但其他单位“看了两天也没看明白”。目前该项目已交付使用,并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风洞实验室。

  武重集团现任董事长黄照说,武重在国内机床产业产能不是最高,但品种一定是最全的,新厂年产销能力已从原有的10亿提升至22亿,未来5年,将通过IPO上市。

搬迁

  2007年2月,武汉市当年首场土地拍卖会上,悄悄诞生了一个当时的新地王—上海豫园商城房地产公司以32.05亿的价格,击败蓄谋良久的和黄与华润,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武昌中北路790亩的武重宝地。

  老武重的使命已完成。在最初设计方案中,厂房使用寿命只有50年,也就是到2008年。而它的工业设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和磨损,早已到了淘汰的边缘。

  重工业外迁也是未来城市的大势所趋,武字头搬迁被写进了武汉“十一五”规划中。1999年起,武重就酝酿搬迁,但选址几经波折。这期间,沈阳、北京的同行已纷纷动迁并获得新发展。

  2006年6月,武重决议用30个月时间来搬家,搬家费用由卖地筹得。2009年,这里初现雏形的高档商务住宅区已大半湮没武重半世纪的痕迹,只留下那历经沧桑、字迹斑驳的门楼和锈迹斑斑的火车头,见证这后世的繁华。

  至此,我国“一五”156项重点工程的5大在汉工程中,除了长江大桥外,武钢、武重、武锅和中苏友好宫(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均已在搬迁改造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7年11月的一天,武重启动搬迁前夜,和许多对武重有老感情的武汉人一样,记者前来和它作别。

  其时已80岁高龄的鞠毓春伫立在武重厂门口,无语疑望。退休22年的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十天半个月就要来转转,看看车间里工人认真的工作,摸摸和武重共同走过近50年风雨的樟树、广玉兰,他心里总是无比舒坦。

  1953年,时任江西省绥川县县委常委的鞠毓春和6名江西干部一起被组织派来武汉支援筹建武重。从那时起,他在武汉一待便是半个世纪,先后担任财务科长、车间主任、副厂长等职务,被称作“武重活字典”。“那个时候和现在不一样,不是县级干部当不了科长。”鞠老回忆说。

  此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生产过重型机床,担负着建成“亚洲****机床厂”重任的干部们干劲十足。

  当时的武重厂区是一片丘陵和梯田,压路机、碎石机还是稀罕物,为赶工期,省市领导带头挽着袖子抡起锤子帮着砸石头,实实在在和工人一起干了两天。

  当年9月15日毛泽东视察武重,当时武重的设备多是苏联造,只有少数小型设备来自国内企业。“当看到一台机器上标着‘济南第一车床厂’,毛泽东停了半晌,到第五车间看到‘上海第一车床厂’字样时又停了半天。”鞠老感慨,“那时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实在太落后了。”

  他继续回忆:厂子建成后,武重生产出的重型机床产品迅速填补多项亚洲空白,成为亚洲重型机床行业响当当的“明珠”。武重也成了展示中国机械工业水平的一个窗口,与武钢、武汉肉联、长江大桥并称当时武汉工业展览界最繁忙的“四大金刚”。武重几乎每周都要接待参观团队,东德、波兰、保加利亚等国领导人都曾到武重考察。

  “最多一天来了8批外国客人。”鞠老对此颇为自豪。由于接待人手严重不足,不少科室主任不得不打着“副厂长”的名头接待来宾。

  对于武重搬迁,鞠老说,这对武重的发展绝对是大好事,无论从设备更新还是城市发展方面都有利。他说,即便武重要搬迁到江夏,他还是会定期去转转。

佛祖岭

  佛祖岭听起来就是很有福气的地方—武汉市洪山区再往南,就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刚刚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誉为武汉中关村,这个佛祖岭产业园就在这里—一个崭新、安静、远离俗世的地方。

  2010年11月25日,当我们参观这里,这返老还童的大哥又已3岁了。

  占地面积44.58万平方米。与武汉东大门—武黄高速公路收费站为邻。周边有武钢科技园、武锅新厂、中芯国际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因地处市郊,每天早上这里云蒸霞蔚、白雾茫茫,至10点过后,雾气散去,这座现代化工厂才显出它应有的大气。

  “这雾水来自旁边的森林公园,我们使用部分材料本来就需要自然氧化。若没有这些雾水,我们还要建专门的实验室。”武重宣传部胡建武告诉记者,新武重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很适合建重型机床厂。

  新武重的规划与北京故宫相似,四平八稳,内部为“井”字格局。正面是综合办公大楼,其背后则是负责不同种类机型的四大车间。因推行公司化、市场化,这些车间的名字分别为“××公司”。每天上午7 时起,新武重派出30辆班车将上千名工人从老武重厂区门前接到这些现代化车间里。与原来老厂相比,这里****的变化就是数字化管理。人挑肩扛变成电脑数控之后,工人们的眼睛全放在了巨型加工设备旁的数字控制盘上。

  直至中午下班铃声敲响,上千工人走出车间,瞬间显示出另一种大场景。这些穿着天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们,在两层可容纳1700多人同时就餐的餐厅里,吃着免费供应的四菜一汤工作餐,享受午休轻松一刻。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