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会员单位

返回首页>>

焊接动态

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轨道焊接接口造就300公里高铁时速

  潘际銮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真理,不做违心事;知难而进,敢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宁静致远。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 摄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些什么

  西南联大、抗日、救国……这些词汇不时出现在潘际銮的回忆中,展现了一段青年学子在抗日战争喘息中求学自强的历史。

  “两首歌代表了当时学生的思想。一首是《松花江上》,一首是《毕业歌》。”《松花江上》唱出了因为战争而背井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毕业歌》唱出了青年学子的志向,宁肯战死在沙场,也不当亡国奴。

  “当时想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只有打败日本人,我们才有出路,不然我们就没有出路,只能在云南。在云南我们就是一个难民。”潘际銮说,当时从西南联大从军的人很多,有1000多人参军,而且都是完全自愿。

  潘际銮一家从江西九江出发,路上走了三个月才到了昆明,“我是江西人,结果逃难逃到了云南。你说哪里是家呢?我们先到昆明,后来日本人打到贵州,我们就逃到滇西去了。日本人又打到滇西,我们从那边又跑回昆明。”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没有地方学习,学生们就跑到街上的茶馆去自习。“没有学习的条件。学校图书馆很小,在校学生两三千人,图书馆顶多坐两三百人。当地有很多老百姓开的茶馆,就在学校附近的街上。老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打开,摆几张桌子。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说是从茶馆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潘际銮到南昌大学担任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考察图书馆。

  潘际銮现在已经90岁了,但是仍带领着清华的一个团队工作。每天的生活简单充实,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科研。

  他总结自己一辈子学习有两个驱动力,年轻的时候是兴趣感,工作以后就变成了成就感。

  “年轻的时候喜欢看书。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在工厂给人看仓库。我就在门口的桌子抽屉里放本书。领导来了我就把抽屉一关,走了我就自己看书。工作以后就变成了成就感,完成一件事情以后我觉得很高兴。”中学六年,潘际銮换了6个学校,而且只读了三年,其余时间没有学校可念,全靠自学。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就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潘际銮深知一个国家对一个公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课题,自己都愿意承担。

  “一个人一生总要做点事情,做成了心里就会很高兴。”“知难而进,勇于攀登”是潘际銮自己总结的行动准则之一。“第一个核反应堆,谁都不会做。我们花了四年的时间。从研究到制造到安装,上百人做了4年,最后也没有名利。”

  潘际銮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目标不是很稳。他们的目标应该是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些什么,人活在世上为社会做贡献才是目标。

潘际銮与夫人李世豫。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 摄

  她不变,我也不变

  潘际銮今年已经是90岁的高龄,夫人李世豫也已80多岁。他们的生活和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也不“脱节”。潘际銮有自己的微信和QQ。拜访他的那天,潘际銮打着领带、穿着西装,笑意盈盈。客厅的电视正播放着电视剧《小别离》。潘际銮关掉电视招呼我们就坐,李世豫利索地泡茶。期间,打开的电脑还能听到QQ好友上线的提示音。

  潘际銮形容自己和李世豫的感情就两个字“简单”,“在恋爱的问题上不要花功夫,越简单越好。认定一个人就认定了,这样才能把心思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她不变,我也不变,生活很简单。”

  潘际銮和李世豫之间有一段五年的异地恋,两人就靠每周一封信增加感情。在电视节目《朗读者》中,潘际銮说:“我喜欢她我就辅导她了。”潘际銮说的是60多年前的李世豫。

  那时候,李世豫在武汉文工团工作了半年之后决定继续深造,一个人去北京考大学,找到了当时潘际銮的室友帮忙找住处。潘际銮就这样和李世豫见面了,就像潘际銮说的,喜欢她就辅导她了。后来,潘际銮决定去哈尔滨学习,没有和李世豫商量,说了一句我去哈尔滨就走了。五年之后,潘际銮回到北京,两人结婚。潘际銮说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

  在潘际銮家的客厅中摆放着很多照片,最显眼的还是那张潘际銮骑电车载着李世豫的照片。这张照片让很多人认识了清华园的这对“神仙眷侣”。

  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聊天中每次提到李世豫,潘际銮就会说“老伴儿”。他说在家中有一条“规矩”:“我管钱,她管物。她不爱钱,不拿人家一分钱,我也不拿人家一分钱,要说我贪污受贿是不可能的。”


 
 来源:中国青年网